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科举之路从童生开始> 第27章 下笔如有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章 下笔如有神(1 / 2)

 就在林迎、马崇杉他们在考场中努力答题的时候,远在几十里开外的林家村,却也有人惦记着他们的考试情况。

时间已经走到了二月下旬,现在正是农活忙碌的时候,农人们要抓紧这段时间积极春耕备耕,因此,此时林家村的田间地头,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已近晌午,暖阳爬上竿头,照耀着下方的大地。

但寒风依旧呼啸着,似乎迟迟都不肯散场。

林家的地位于村西头的山脚边,这会儿林父刚刚忙完地里的活,正与儿子林成一起站在田埂边上喝水。

“老大,算算时辰,二郎那边应该已经开考了吧?”林父喝完水便下到沟渠里,伸手从川流的沟渠中捧起一掬冷冽的渠水打到小腿上,冲刷着自己腿上的污泥。

林成听到父亲的问话,点了点头:“是应该开始了,这会儿二郎应该已经在答题了。”

“已经在答题了啊……”林父抬头望了望天上的日头,又面朝着山另一边的县城久久凝视,口中呢喃自语了声。

林成当然清楚父亲在担心什么,他笑着宽慰:“爹,你就放心好了,二郎走的时候不是说没问题么,我们要相信他,且安心等着听他的好消息好了。”

林老爷子神情一动,脸上浮现出了几丝神往:“要是二郎通过了这次县试,是不是就是童生了?”

“好像还不是。”

林成想了想,摇头道:“听二郎说,整个县参加这次县试的读书郎会有几百个之多,最终只有三四十人能够通过县试,而这些通过了县试的学子,还要继续参加四月位于府城举行的府试,由知府大人亲自主持,通过了府试之后,才是童生。”

“啊,这么难的啊!”

林父患得患失起来,“一个县只有三四十人能通过县试,而参加考试的人有好几百个,这得是好几十选一啊,之后更是要去府里参加府试,对了老大,参加府试的人有多少可以成为童生?”

“听二郎说,好像也是几十人。”林成答道。

“也就是说,即便过了县试,也只有不到两成的把握成为童生?!”

听到最后只有几十个童生后,林父瞪了瞪眼睛。

他知道陆江府下辖七个县,每个县都送上去几十位考生,最后能成为童生的却依旧为几十位,换句话说,通过府试成为童生的概率为七分之一,还不到两成呢!

“这么看来,能考出个童生就算很不错了。”

林父一边嘀咕,一边心里盘算着,他的要求也不高,眼下先盼望二郎能顺利通过县试再说,如果过了县试,再去试试看能不能考个童生回来,要是考中了,他指定要在村里办一场流水席不可!

那可是童生啊!在林父的心目中,那是非常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了。

不过一场流水席,好像要花不少钱啊,到时候还得跟他娘合计一下。

“爹,咱们要相信二郎,他肯定行的。”

“是啊,相信他!”林父也被鼓励了,看着山的那一头,眼中带着希冀。

……

而此刻的青川县试院内。

林迎、马崇杉、艾金良、骆敏、孟革等人相继完成了五道帖经题,正对着接下来的两道四书文考题下工夫。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林迎对着第一道考题,闭目凝视了会儿,接着拿起笔,便在草稿纸中写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

为何古人君子不亲自教育孩子,因为情势行不通。

林迎提笔写到,教育之道一定要用正理正道,如果正理正道教育不通,则学生跟着就会忿怒,一忿怒,反而伤了感情。而父子是生活中朝夕相处的,所见最为真实,儿子会说“您用正理正道教我,而看您平时的作为,有些却不是正理正道。”如此反呛一口,做父亲的那就很尴尬了。ъiqugetv.net

所以,古人互相交换孩子教育,本质上是为了避嫌,使父子间不产生隔阂。当然更重要的,其实是为世间的“正理与正道”留出其神圣的一面,隐晦其不真实的地方。

大道理说一千道一万,有时到了实践中就会露馅,但咱们能说大道理错了吗?

不能!

对待孩子,还是得这么教育。

所以在教育阶段,就不能让“大道理”展现出错误或者不切实际的一面。

因此,君子之不教子,一为父子之道,避免父子起争执而产生隔阂;二为圣学本身考虑,使“用于教育”的圣学更具教育意义。

至于正理正道本身存在的不合理,则应当在实践中,由实践者自己去发现、去完善。亲身领略世间的残酷,方能明白正理正道的不容易,心间也便以此为追求,努力实现。

有了思想梗概后,林迎下笔愈发熟练,字必须是好字,解题、破题也必须得体,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在有了自己的思想的基础上,再与考官的思想合一。

毕竟考试考的不仅是花团锦簇的文字,文字好还只是第一步,谁来判别这是一篇好文章,好与恶,都在主考官的一念之间。

所以怎样用文字和思想,打动主考官,使主考官接受并采纳自己的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八股文之所以叫八股文,是因其格式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等八个部分,单从文体结构的角度讲,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发展,文人间的内卷却不断要求读书人写出更加花团锦簇的文章,所以八股文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入了对偶与声律的要求,硬是将八股文从散文演变成了骈文。

这不可避免的就造成了堆砌词藻、意少词多的坏毛病。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绝大多数平庸者辞藻与内涵不能兼顾,便基本变成了应试作答,为了写文而写文,其文章的思想反而不重要了。

而对于能兼顾二者的读书人,反倒没什么影响,甚至还能加分,但能达到这种程度的读书人毕竟是少数,基本都是举人、进士之材。

绝大多数读书人,能写好八股骈文就不错了,还奢望他们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表达出什么内涵?

何况这还只是县试,面对的都是最底层的读书人,要求不要那么高。

能将骈文写好,并且语句能通顺,不出大毛病,估计就已经胜过一半考生了。

林迎后世阅读过无数史料,引经据典自然不在话下。

于是随着笔尖行走,一列列灵动的文字便次第排列到了纸张上。

从破题,到承题、起讲、入题,八股文的文体格式在他的笔下灵活运用,直至最后束股收尾,一篇足有六百余字的四书八股文,被他酣畅淋漓地书写出来。

画下最后一个句读后,林迎将笔搁于一旁,拿起文章仔细阅读了一遍,在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了后,才满意地点头,将它们一一誊抄到答卷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