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科举之路从童生开始> 第51章 八股文利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章 八股文利弊(1 / 2)

 敲定了廪生作保的事宜,费用等也由县里承担大头,那么对于林迎、艾金良等赴考的学子来说,府试环节的各项设置还是相当友好的。

只需按部就班提升自己的能力即可。

接下来,孟夫子又针对第二场和第三场要考的杂文和策论,对他们进行了专项训练。

所谓杂文,是除了四书五经这类八股文之外的文体,主要包括论、诏、诰、表、判、语。

其中“论”,即说理文,类似后世的议论文,论某某某之得失的意思。

古代科举,将文章分为“古文”和“时文”,其中古文,即明清之前的散文形式文章,包括了散体文和骈体文,前者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散文,后者则严格引入了对偶的排列,比较考验书写者的造句能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盛行。

而时文,就是后世认知中的八股文,明清时引以为当代文体,所以叫“时文”。它还有经义、经文、四书文、制艺、时艺等名字。

都是一类东西,只是叫法不同罢了。

至于“诏、诰、表、判、语”,则都是应用文体,使用在不同场景下的公文中。

学子考科举,最终目的是要进入官场的,所以这类工作性质的应用文体必须要掌握。

事实上,八股文基本也就用于考试当中,因为它有着严格的文体限制,便于考官对学子采取一致的评判标准,因而杜绝了个人喜好,使阅卷更具公式化,做到了公平公正。

后世常对八股文进行批判,骂创立此制度的人存心不良,怀有极大的恶意,认为它僵化了思想,限制了国家获取人才。

其实这是批判错了,真正该批判的应当是八股取士中的考试范围的圈定,是它限制了专精特精人才的脱颖而出,而非八股文本身。

八股文确实僵化,但它却很好做到了公平性,国朝取士,要的就是公平性。

至于会不会当官、后续如何当官,则是选拔了之后,再进行专项训练的。断不是许多人认为的,考了科举之后就可以当官了。

如果说科举相当于高考,是为物色人才,那么科举之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员教育、选拔、任用环节,各种大考小考也是不断的,这叫“放考试权于地方,以制度制约,收官员培养权于中央,合格者任用”,这个官员培养期少则三年,多则三年又三年。

承担这一官员教育培训任务的,主要为翰林院,其次为各部的见习部门。

相较于汉代培养人才在掾属,唐代培养人才在门第,宋代培养人才在馆阅校理之职,明清两代始将培养人才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这怎么看都是一大进步。

所以,八股文实际上流行于基层,真正当官后,基本也就弃八股不用,改为官场的实用性应用文体了。

利弊之间,主要看得失。

纵使心存公正善良的人,其所创制度,也可有偏弊,有流害。

若得大于失,则纵然知道有弊,也要视情况、因势利导地去实施。

策论则更好理解,就是对一政策谈谈自己的见解,抒其利弊之意。

……

孟夫子不愧是廪生秀才,对除八股文外的各种文体也十分熟稔,林迎和艾金良师从他多年,平时也对这些文体有过了解,只是不专精罢了,现在重点学习,接纳起来自然十分的快。

眨眼,东边的日头已经当空悬照,正当孟夫子教得正起劲的时候,师母虞氏过来喊几人吃饭了。

“走吧,先去吃饭,吃完饭我们再继续。”说完,孟夫子掸了掸长衫,起身朝着客堂走去。

孟夫子之后,林迎也笑着起身,对艾金良道:“我们也走吧,师母的手艺可是一绝,你一定要体验一下。”

“当真?”

“那是自然!”

艾金良有些受宠若惊,因为之前师从孟夫子时,他的饭菜都是自带的,中午随便找个课堂角落解决一下也就过去了,可不敢让夫子为他准备饭菜。

要知道艾金良家境贫困,那笔束脩的钱还是孟夫子看他家贫只是象征性的收了一点,再让孟夫子为他准备饭菜,他自己也过意不去。

所以,今天也算是艾金良头一次在夫子家吃饭。

说到这一点,艾金良就不得不佩服他的师兄林迎,上个学也就罢了,最后居然把夫子的女儿给拐跑了,平日在夫子家吃饭,还不是顺理成章?

嗯,当为吾辈楷模!

此时,师母、孟芊芊已经准备好了饭菜,孟革也已在桌前坐着,看到林迎和艾金良进来,他期期艾艾地朝他们打了一个招呼。

今日孟革在书房苦读了一个上午,好不容易等到吃饭,可一想到自家姐姐姐夫又要在他面前秀恩爱,他那个心肝就有些不适,连带着吃饭都不香了。

艾金良不知这些,还道他是读书读乏了,心里暗暗生出钦佩。

心想:果然不愧是夫子的儿子,纵使县试不利,也能这么快走出困局,重拾信心发奋读书,比起自己可是强太多了。

要知道自己当年,可是浑浑噩噩了好久,直到见母亲苍白的两鬓,才幡然觉醒,决心再战县试!

心性之坚韧,不及夫子之子啊。

……

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饭后孟夫子再度带着林迎和艾金良训练文体。

孟革则偷偷过来瞄了几眼,觉得没自己什么事后,摇摇头叹息了声,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发奋图强。

傍晚时分,天色见晚,林迎带着妻子孟芊芊也该回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