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下”意可能为:处江河之下,而纳百川;
其他概念象征意义很多,非以现代直观判断所能解之。
我之道亦下流也,我头脑中进行的思考已经够愚蠢了,假如读者没有掌握、了解比较符合真实的自己进行逻辑判断的处理逻辑的相关前提及活动过程,而产生某个增加愚蠢程度的果子,我就没有办法来阻挡了。
我最近在读一本《西方美学史论丛》汝信、杨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4月出版。
刚读到第12页,引用一段注释来自显盲读可能导致的问题。
“2、“柏拉图认为,世人一般宁愿相信许多美的事物的存在,而不相信“美本身”的存在,因此哲学家必然陷入孤立,并受到非难,特别是会受到与群氓的意见一致并力图讨好他们的那些个人的“的非难(《理想国》,493e-94a)。在这里,藐视群众,孤芳自赏的奴隶主贵族的心理真实暴露无疑。”
就著上面这本书的历史时代来说,作者推导出这样的结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读者都这么理解可就比较滑稽了。这对于一个谋求不断发展的民族来说,人云亦云,不去查看自己的处理逻辑,久此以往,最后无疑会自己把自己绊倒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可不是一件好事。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一段我写专文探讨它,此文尚未全,暂不发。
此外:
德生于道,有“以为”,而不知“以为”存在的的价值、前提、根据、相对性、原理等。其思、其为可能合道几何?我不知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执有德,而不明,实无德也。不明白道德标准而强加,自愚愚人,比没道德还要要差。所以我不认为我有德,他人也证实不了你具有真正的道德,求反而很难获得,强加更是不成的,德合道自生,唯有道自明也。
其他自悟:
一、以为自己完美而实际并没有如果真实一样的完美,久,真实必现之,而不需要我刻意地去揭露。
极必不得久,自认全,而全不如道,道则必令之现。
外在极、内在?
极则难如常,极则难变,故不得久。
我不必自以为它人极,他人极自极。
与道何关?与我何关?道与我何关?
始终,我如常。
他若极存则久必现,故我不极。
以不极之意行揭极之为,难以续。
未彻悟,而解而为之,皆为愚自愚。
故吾无形,无意,无为,自然,而得为。
经虽然读完,理解很少。先写下点,其他的写在其他地方了,待理解理解后,再发出来。
道德经象征意义很强,单看古文可能不识,看有解的,而无自己看的方法,看后可能更糊涂,且各解也不一,有些解单看可能互相矛盾?故书此文,以知吾所看所思之迹。
该文于2007年初写
《老子》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如果一条线的一端代表人所认为的必然,
线的另一段代表着可能,
多条线相交,
形成一个结构,
那么支持这个结构的是什么呢?
不知道“守中”的“中”和支持这个结构的基础有什么联系?
如果线与线的交点代表联系?
联系和可能有什么关系?
联系和人所认为的必然又有什么关系?
“守中”?“多言”?
2008年5月11日星期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