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东周末年有战国> 第六十章 士农工商何为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章 士农工商何为本(1 / 2)

 “正是‘本末倒置之过’”荀子一脸严肃,也不知是因为夜色来袭,还是这位老先生真的生气了;总之,在赵括眼中,平时也算是慈眉善目的荀子老师面色阴沉地对身为学生的他重重地说道。</p>

荀子缓缓站起身来,慢步登到一突兀而出的山石之上,然后以这块岩石为他的讲学之坛,教训起赵括来:“大公子先说匈奴人为赵国朝廷大患,不除之,不足以安邦治国。这便是为了实现我们先前所说的帝道所不得不做的杀戮与牺牲。</p>

老夫虽不是兵家出身,但兵家之书,也曾涉猎过数卷。自然是知道大公子也是为这情势所迫,做了恶事,却是为了行善道。这点,为师的也没有什么可说,只有佩服大公子的鸿鹄高志,老夫只有以这老残之躯,尽其薄力助君。</p>

可是,大公子谈到对匈奴用兵,不说如何派兵布阵,却说……”</p>

“却说粮草辎重之事?”赵括听到一半,立刻由着自家受不得委屈的性子,开始了自己的辩解:“老师不是为将之人,不知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其实在两方主将能力想当之时,那方主将能让自家土兵吃饱穿暖,有力气奋勇一战,便最有可能成为胜利的一方。就说现在的冀中之投,我料定乐氏兄弟之间日较量,定是后勤更有保障的我军乐乘获胜……”</p>

“是啊,老夫当然知道大公子所说的道理是何。这就如现在,我吃饱了饭,才有精神与君讨论是一个理。可是,老夫是说:大公子光把心思用在如何运送粮秣之事,却忘记了这粮秣是从何而来?难道这入人口的粮食,是可以如无源的雨水一般,自动从天上落下来不成?”荀子把两手一拍,然后摊开,做出向赵括伸手要粮的样子。</p>

显然,荀子一语,便击中了赵括的软肋要害,使他如遇到蛇的青娃一般,只是呆呆地站立着,默然无语。</p>

“我先前多是出于守相本职所想,制造工具,多为用于攻伐杀戮的凶恶之器或是辅助战争的后勤器械。自以为在这两方面皆是小有成就,却不想,为一时的成功迷了心窍,只顾在一边沾沾自喜,到最后尽然忘了这粮秣根本之事……”赵括再回过头来细细一想,居然在这清新的凉风之中,冒出满头大汗,自感大谬。</p>

荀子看他弟子似有悔意,也不顾及自家现在的身份不过是赵括的幕府内臣,半是教训半是解忧道:“《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唯戎与祀。</p>

大公子出自武士名将之门,行事多为家风职责所累,做什么事,自然皆是围绕征戎之事――这本是国之大事之一,没有什么可非议的。只是我这两天看马服君府中之书,其中的《商君书》数卷。看完之后,略有心得:这《商君书》洋洋洒洒之言,归结起来,就是‘耕战’二字。</p>

可为师近日观大公子言行,好像只是看到了这‘战’字,而没有发现这‘战’字的基础――便是‘耕’字!”</p>

荀子虽是个儒士,却与那些视耕种农事为鄙贱的儒家众人不同,他因为主张“民本主义”而与法家一样视农业为国家根本所在――难怪他在教书育人上的最大成就,便是教出了李斯这位法家实干家和韩非这位法家的理论家;当然,不知他现在能不能教出赵括这个和他一样的“杂家”。</p>

“老师,这‘耕’字学生不是没有想过……只是我赵国土地,不比秦国关中,更不要说魏韩两国在中原腹地的膏腴之土。拿我紫山这一县之地来说,一户食邑,百亩之地之所产只有五、六百石;就算是野野农夫尽了一年之心力,我身为封君减免他们的税付,也不过是求了个温饱而已。</p>

同样,我赵国各地,也是大多如此:求生存,求富足,故我赵人多有从事工商之业者,这也是地贫民饥所致――再说我赵人是殷商遗族,这行商坐贾、巫医百工之道,本就是祖上传下来的东西……”虽然心中已是意识到由于自家考虑不周,才有了荀子所说的“本末倒置之过”,可赵括还是不肯全然认错,于是搬出地利和传统搪塞荀子。</p>

学生好胜,先生直扭。于是两人又你来我往,东后西扯起来。</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