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东周末年有战国> 第二百三十一章 三分云中开新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三十一章 三分云中开新疆(1 / 2)

 “不知大公子要怎么赏这逞着一时之勇,给你添乱,更不足以谋事的竖子李牧?”庞援也是个过来人,听赵括的回答有几分暧昧,心中自然塌实不起来,于是更为直白的问道。</p>

“赏吗?那还要看邯郸那边,怎么赏你我两人了――如果王上、太后怪罪我们破坏秦赵两国的兄弟之盟……那我看我们所能做的事情,恐怕只有尽力保全这员智勇之将了!”对赵王丹,赵括并不抱太大的希望。</p>

毕竟赵括心中知道他的王上是一个醉生梦死于安乐,而能振作于逆势的主儿――他不能保证身于顺境之中,便得意洋洋地昏招连出的赵王丹。面对这次意外的大胜,赵括不知道赵王丹又会不会被一时之胜弄得头脑发昏,定下什么不理智的国策,害人害己使出什么败招。而已经隐居于赵王城中的威太后,虽是老沉谋国的一代女主,现在却不愿意过多的干预朝政――或者说,威太后选择了不到关键时刻,决不出手的剑客战术;而当下边郡新胜之后,赵国朝中势力的角力,显然不是威太后眼中的关键时刻……</p>

“大公子是说……”察觉到赵括微笑之中所带着的那一丝无奈,庞援也明白了过来。</p>

“我帅大军北进之时,朝中众人――连我自己都以为不会上三两年时间,才能使边郡有所治理,才能扼住北方诸戎狄部落都我中原之地的觊觎之心。可没有想到……不过八、九个月时间,我赵国边郡已经出现了大定之势。</p>

这份功劳……在某些人的眼中,是不是太大了点!可是你我心中知道,现在的大定,不过是个迷人眼睛的假像表像――北方的匈奴还是对我边地虎视眈眈,东北面的燕国又有与西南面的秦人联合起来,大有侵吞我赵国郡县的野心。我们当前的胜利,不过是暂时延缓了这种驱使罢了,距离正真的边郡大定,江河清晏,还遥遥无期……”说话间,赵括向窗外望了一眼,看着窗外的小树枝丫上,萌发的春芽,鼻子嗅到的不是春天的气息,而是新的,更大的乱像在萌动。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美景良晨,对如今的赵括来说,不再是伊人相伴,风花雪月般的惬意,而是时间的紧迫――因为广义上的长平之役,就要在这一年中展开了,而自己确还身陷于边郡诸之事中不能脱身――如今的边事不过是有一点改善,并不能保证在为期三年的长平之役中再生变数――特别是在战争中关键的最后一年――他将做为大将军统领赵国全军之时。</p>

他现在甚至有一丝怀疑当时是不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才定下了以推为进,先北后南的战略……</p>

“大公子怕什么,我们行得正,坐得端,哪怕那些个朝廷中的小人们嚼舌头!”庞援看赵括喜中带愁,以为赵括只是担心赵廷中奸佞之臣的诋毁,居然也善意地学着年少意气的样子,宽慰他的上司与后辈道。</p>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自然生养之物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世间之人了……咱们在这里干着急也没什么用处?不如顺其自然吧!”赵括看着老将一张正气凛然的面孔,那双深邃而沧桑的眼睛,还与之对应的那句慷慨激昂却又在政治上幼稚得可笑的;种种相互冲突表情、语调放在一起,赵括心中已经领会了老将的好思;面对当下的局势,他还能做什么呢?他只有故做轻松地对老将军报之一笑,说上两句道家隐士的无为之言,反而去安慰老将军一番。</p>

按在赵括原本的计划,在他引大军震慑住匈奴,稳定了代郡与雁门之北的边事之后,下一步,他要做的就是开发产铁又产粮,却人口稀少的云中郡。他甚至为此而定下了一个腹案,只等一切准备就绪,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拿出具体的方案与众人商议完善之。</p>

在这个腹案中,赵括准备以优厚的土地政策引导人口相对稠密的中原之民迁徙到土地肥沃程度不逊于关中的云中河南地一带,并在那里设立五原县;又用自己兼任守相之便利,引邯郸城中百工之人开发九原城西的优质铁矿,在九原城建立新的匠造工厂,同时设制九原县――如此,便在距离赵国统治中心最远的地方,悄然进行当时还是先进制度的郡县制改革。(注:此时赵国虽然也是实行郡县制,但于秦国的郡管辖县制的郡县制不同。在赵国,郡与县是同级的行政单位。赵国在邯郸周围等中原人口较多的地方设县,县下有乡里等更小的行政单位。而在边地人口稀少的地方设郡,郡下设城,而城的辖地与中原的县的面积相当,也有乡里等行政单位,只是数量比中原的县要少――因为边地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得到开发。简单的说,赵国在人口多的地方设县,而人口稀少的地方设郡,真正类似秦国的郡县两级的行政区化制只是在很少的地方执行。)</p>

“大公子脸上好像有几分失落之色……不知有什么难处……可以对我这个把老骨头说道说道吗?”赵括的一脸无奈,自然逃不地经历丰富,阅人无数的庞援的双眼;处于部下对上级的关切,出长辈对后辈的关怀,于是对国家之事的那一份责任感,老将军还是决定不安守本份的地问上两句。</p>

“庞伯父在楚山之中,向蝎冠子老先人所学的黄老之学中,老子曾经这么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军近日一胜,对我们下面的安排……又不是是福是祸啊!”对于一心为国的老将军庞援,赵括自不相满,一五一十地向他说起了自己原本的打算。</p>

几句话说完,赵括轻声叹道:“如今五原一城的辖地都有近千里地方,比魏韩两国的郡都要大出去不少,不要说设县,立个郡都可以了!”</p>

“那就所幸,奏请朝廷,将已经大得过了头的云中郡分而治之,新设五原、九原两郡不就成了!”庞援将手一拱,做出庙堂参拜的样子。</p>

“设新郡?”赵括双眸一亮,看着看似信口开河而言,却又是面色严肃的庞援,再次重复着问道。</p>

“大公子心中的忌惮,我心中清楚得很――无非是怕那些个嫉妒贤能的小人,还有那两派人马借题发挥,诬陷大公子!”庞援一话道出赵括心中所忧;他口中的那两派人马便是宗室贵族与官僚们。</p>

在赵国的政治版图上,一直有两大势力,一支是王室,一支是非王室的宗室成员;王室行政为事,一直受到做为即得利益集团的宗室成员的肘制,以置于赵国的种种改革缓慢,更不彻底。于是王室中出了赵武灵王这位英主,一手扶持起官僚势力与室宗政治相抗衡,可是又搞出了权臣李兑**的王室危局……而新兴的官吏们又结成了赵国政坛上的第三势力,这便官僚权臣集团。</p>

置于赵括与他的父亲赵奢他们这一方,算是夹在这三大势力之中的中间派系――他们与三方都能说得上话,却又与三方都不沾边儿。</p>

赵奢是宗室出身,天然的就成了赵氏宗亲的一员,却又是与王室间隔了数房的远亲,只能算是远宗――这便与在赵国享有大权的平原君之类的王室近亲宗族大不相同。也正因为是这个原因,当重视扶持平民、族外官员武将的赵武灵王才会像重用乐毅、廉颇一样,重用他这个不算是宗亲近族的宗室之人――赵武灵王打心眼里就把他赵奢当成了一般的可用之材,而非阻碍他改革的守旧宗室。当然,正是因为如此,也使得赵奢与兴起官僚权臣们搭上了关系。</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