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东周末年有战国> 第二百四十章 破敌屠城亦有义(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四十章 破敌屠城亦有义(中)(1 / 2)

 李牧所谋划的“屠城”,其实就是所谓“三屠”之中的“一屠”,即是屠城之时不分平民或士兵,只要手中有武器之人皆可以视同军队,放下武器的降卒也不看成俘虏,而是把他们通通视为誓死抵抗的敌方战兵,在清剿城中残之时以雷霆手段于与歼灭、镇压之。像李牧之前的两次率众骑兵屠戎人营地,落下个“屠营俾将军李”的“美名”,从效果上看,便可以算做在这一屠之列;只是当时他没有有意识的下达“屠”的命令,而骑兵兵士也不过是出于对戎人的义愤之情,在李牧不加限制的基础之上,肆意杀戮,才演变成了屠。这种杀戮虽然也算“屠”,被视为不仁之举,其实在攻守两军展开混战时,不辩军民,加之战国之时,不论胡人、还是中原人多是军民一体(主要是一些人口不过万的小城,守将常把城中男丁充作军中杂役,辅助守军作战守城),发生人这种事情也是不容易避免之事,久而久之的,甚至被一些人物鼓吹为英武战绩,拿来炫耀军威武力。</p>

当然,这类屠杀的目的之一,也在此处――通过恐怖的杀人行为,给于生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迫,又放走生者,使其向四处传播攻方兵士的残忍无道,进而使得无力抵抗的小城小邦望风投降,小部小落闻风遁逃,不敢与附近攻一方交战;最低限度,也会震慑守方军队,使他们在与攻方交战之时,心有顾忌,怯于抵抗――最终的结果是渐少了攻守两方的伤亡,又攻下了城、地,虽是不仁之杀,其中却有包涵着大义之道,这便是所谓“以杀止杀”了。</p>

李牧现在下令五原城尉与他属下骑兵们所要做的屠城之事,其目的也正在此――这也就是城尉为什么想说李牧大仁大义,却又不知是不是当说的原因。</p>

而所谓屠城之中的“三屠”之“二屠、三屠”则是针对一般城中百姓,二屠之时便是开始屠民,到了三屠,则是力求三尽城中之人――毕竟,如果要真心毁灭一城一地,一屠是杀不完,所以二屠继续,二屠再杀不光,三屠再来。这种杀戮之法,可就比“一屠”来得猛烈无道的多,不过也更具备破坏力与威慑性――当然这样的“三屠”除了具备一屠之时所追求的肃清城中残敌,以战养战,提供补给、提高士气,逼降他城之敌等战术与战略上的目的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甚至是提升到“国策”级别的战略目的。这便是通过“三屠”之法,屠尽一方之民,成而起到打击敌方整体国力的战略目的。</p>

战国之时,因为生产水平、医疗技术等原因的关系,包括中原列国北方匈奴、东胡诸部在内的天下各国各邦,人口都不是很多。像秦国这样的大国,还富有关中、成都两大“天府之国”,其人口最多不过五百万,而赵国也就三、四百万之众,而且多是集中在土地相对肥沃、易于耕种放牧的地区。如相对自然条件不怎么好、或者是还来不急开发的赵国云中、秦国上郡这样的大郡,一郡人口不过十多万我,还不如中原一大城的人多;而那些拥有万人以上的游牧部落,则被看成大部强族,像匈奴之部,全族男女老幼加起来,要有百万人口,也就顶了天了。</p>

要知道口人是一个国家立国的基础――没有国土要紧,可以抢可以夺,可以赖在一处地方就这么不走了,而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万万不行了。在那些有战略眼光的名将们的眼中,打败一国军队,的确是大武功,可是数年之后,敌军父死子存,子又生孙,两倍于前的敌军杀向了你,你又能再胜一成吗,有那个把握吗――于是名将们便要自家君王的默许之下,想到了狠招数:杀光一地民,决一城之户,如此以打击敌国人口的方式来削弱敌国国力。</p>

当然了,如果能抓住更多的敌国之民充作本国的庶子奴婢,自然是剜敌之肉,补己之体的最好选择,可是在战场之上,尤其是举数万大军,攻伐数十近百大小城池之时,想要做到两全其美,显然是不那么可能的事情了。于是如白起之类的名将们,便选择了推而求其次的战略战术,屠城灭户。</p>

与一屠、三屠等系列出于种种战略战术,甚至于本根就是战后泄愤,满足**的为惨绝人道的屠戮相对应的,则有可能是防守一方军民为了生存的誓死抵抗――这也是进攻一方,还有那些准备进行屠杀的攻方将领们不能不事先思量,再三考虑其可能出现之后果,然后行事的问题。</p>

而李牧想出的屠城计谋,要那些无目的的滥杀、与有目的的谋害,要更为全面一点。他的战略目标是在秦国上郡制造恐慌,扩大影响,在秦国边郡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使义渠戎人回流故土,进而减轻赵国云中方向上的军事压力,同时还要让赵军自身还有戎人看到秦军与他们一样,也会吃败战,被屠杀,不是什么天下无敌的虎狼之师,顺便再打击一下秦军的自诩为“不败”信念――选择战力较弱的守城秦军开刀,也是李牧灵光一显,一蹴而就所想到的。</p>

不过李牧昨夜行军之时才想到把攻陷秦城更改为屠一秦城,并不是出于他一时的冲动,而是因为这些天来实战的经验与合理的推断。</p>

之前两次屠戎人营地,最后是震慑住了处在杨柳城一带肆虐的其它戎人部落,其影响力甚至波及到了范围更大的五原城一地――不光是吓走了戎人,还给于在他眼中看来,有几分胆小无能的五原兵将们以胜利的信心,使他们放手一搏,最后收伏了整个河南地。</p>

李牧是个多思好想之人,他从之前的战斗之中尝到了甜头,学到了经验,从一开始无意识的放凭属下杀敌泄恨,终于发展成了有意识,有战略战术目的的屠城计。现在让他待到了机会,看到可以在此次奇袭秦城的战斗正是运用屠城战术的好地方,于是也就带着一份惯性的思维方式,决定这在此城实践一下他心中所想,从中得到新战斗经验。</p>

不过李牧也知道他定下奇袭秦城的谋略本就是大胆妄为之举,需要小心谨慎方可成事,现再再生屠城之计,那就更是要小心之上,再加小心,所以布置五原城尉引着他的子弟兵们攻战,守卫城郭,不让他们先就城做,而自引雁门军主力入城砍杀。李牧心里清楚知屠城虽是战争之中最为野蛮的行为,可是就其本身而言,特别是如他与秦将白起这样有计划有预谋的屠杀,更是一支需要技高胆大,又有纪律组织的队部才能完成的任务。</p>

那些军纪太差,或是自身犹豫,不能坚决值行上峰屠杀军令的军队,还不能参与屠杀;一旦这样的队伍这入城中砍杀,定会因为组织不利,造成部分士兵脱队而走,破坏全体计划,会知战场上出现如下令收缩包围,却有士兵擅离职守或是因为惊慌而不动作,就会造成缺口,使待宰的肥羊就会趁机逃亡。而屠城一定要分工,指定有人员搜查残敌、指定有人员围捕四散之敌、指定有人员挥剑砍杀等等,甚至扩大范围以及分合包抄,最后停止杀戮等新令的执行――像从五原借来的这一支从多个小城中抽调而出,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显然是完成不了的。</p>

就连自己手下的雁门军,李牧也不放心,这才摸头一样,想到了第一次屠戎人营地之时,围绕在戎营之外的一环水泽、河流筐住了四处逃亡、躲藏的戎人部众,使他们束手就擒――于是他就命令五原城尉,用不能参与屠城的五原兵,做成了一道人工的“兵锋之河”,要把秦城的军民全都圈在里边,使其不得逃脱。</p>

于是李牧又行部署,让先锋摸到城下,好生埋伏,又令云中的五原兵与雁门军在前后准备,一边休整,一边备战;只等早落之时,他们便将发起一战――虽然这已经不是他们两方么一次合力作战,却是他们首次进行攻坚之役,更不说之后相互配合,完成城陷之后的“屠城谋略”了。</p>

***</p>

虽然是冬至已过,白昼的时间越发长了起来,可是逼近现在还不是春暖花开之时,夜色还是早早的侵蚀着天边的光亮,眼看着又是一个与平常一样的平静而清冷的冬夜就要来到上郡的边城之中了。</p>

自从数年之前,他们秦国的宣太后在旧都雍城的王宫之中,以年青貌美的宫中女子色诱义渠戎王,并将其杀死之后,以前嚣张拔扈,随意在秦人耕地上放牧,任由牛羊啃食庄稼的戎人也不再那么张狂无忌了。上郡边民的日子也好过多了……</p>

去年,从宣太后手中“接”过秦国大权的秦王(秦昭襄王)终于下令,剜除寄生在秦国血肉上的毒瘤“义渠戎人”,彻底地把他们逐出了秦国,逐到了边墙之北,上郡、北地的秦人的好日子也就来到了。他们再也不会睡觉之时都要睁一支眼睛了,再也不用天天梦到被戎人高大的胡马追逐践踏了――他们终于可以睡上个安稳觉了。</p>

前些日子,城中百姓又听说义渠戎人开始北上了,听说他们想去到地广人稀,水草丰美,又没有边墙趑阻碍赵国云中发展。城中居民们终于可以真正安心了,他们心底里的恶魔终于被他们英是明神武的君王逐到了更远的地方,不再如苇帘外苍蝇,总是吵闹不停,让他们揪心不已了。至于戎人们要在赵国的边郡上做什么,是不是重操旧业,赶着牛羊去啃赵人种的粮食,那就是这些揣着明白却装作糊涂的朴实边民所需要操心的了。</p>

看到日头西沉,在城外有几亩田地,用来种点时鲜蔬菜的居民们纷纷回成了。他们看着渐渐消失在天边的红日,向老天祈求着来年的风调雨顺;也有人因为趁着冬末的好天气休整田中沟渠,而累得耷拉着脑袋,可心中却还在算计着过些日,何时下种,才能赶上最佳的农时。谋划远景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是选择着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心中所想,也不过是今晚家中婆娘所做的点缀着肉沫的菜汁浇粟米蒸。</p>

而那些城中的买卖人,他们也早早的收拾起了铺面、地摊。毕竟,这里不过是边地小城,比不得赵国邯郸、秦国陶邑这样的大城繁华人多,再加上北边儿赵人正与戎人打仗,商路不畅通,边贸生意自然就不起来旺;边城商贾们甚至听说最后一支从北边过的游商说起赵人把几条,商人走私的小谷小道都给堵上了。当然,还有秦人本就不重商,在入夜之后,还有宵禁的原因,商家们不如早点收拾起来,准备吃点东西好睡觉。</p>

“兴许赶明个儿,北面的仗就打完了,那时又有忙上好一阵子了――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好好休息一下的好!”坐贾们望着就要关上的北城之门,心中盼望着,给自己打气道。</p>

生活于边城之中的百姓们不会知道,很快,不等天黑,甚至于不等城门闭上,北面就会来人了。</p>

城中百姓懵懵懂懂地生活在盼了多少年,才盼来的安生水日子中,而城中的秦国兵士们,也好不到那里去。</p>

秦兵们虽然因为交通不便,不能即使的得知北方赵人与戎人之间的战况如何,但也乐于把双手一抄,将手中兵刃抱在怀中,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谈论此事,算做在这个缺乏娱乐方式,又闲得让人全身发酸的太平光景之下的有意消遣。反正不用自己上阵流血,几个结实的汉子蹲在一边耍一下嘴皮子,乐呵乐呵,大有坐壁上观,坐山观虎头的快意。每每北边有什么消息传来,站岗放哨的众兵都会聚在一起,议论上好一会儿――只要不被巡视的主长、大将逮到,那就成了。(以秦国军制百人设百将、五百人设五百主,千人设大将,大将军中职位地位同赵之都尉,有时也被称为都尉)</p>

秦城的城将对兵士们的疏于警惕之时,不是不知道,他也是睁一支眼闭一支眼。这城中兵士多是本地子弟,可算是地头小蛇了,城将当然不愿意与他们闹得太僵,这样自己的官儿也就不好做了。</p>

再说前些日子,听说北方临邦之间有战事暴发,上面已经从城中抽调出了数百人马到边墙上去加强警备――这戎人、赵人相搏,谁胜谁负还不得而知,就算是戎人又被赵人赶回了上郡,还有边墙上的弟兄们帮忙给顶着――城将自然是放心了不少,虽不说是什么高枕无忧,也算是无需整日里面紧蹦着神精,做杞人忧天之状吧。</p>

城将也知道以他们秦国的军功进爵制,只要不被征调上前线,他在他这处基本上不会发生战争的小城,是捞不到什么军功的,于是他也不多求什么了。于是城将每日巡城一遍,了了例行的公事,做出个居安思危的样儿给城中军民看看,留个勤于公事的好口碑,好给上峰的长官了事就行了。</p>

城将的长官对北方的战事,不是没有防备,他把手中的兵马大半部署在了秦国边墙长城一线,希望以坚强重兵防御可能南下之敌,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他只是想到了如此行为,的确是给上郡做出了一层蛋壳,却不想蛋壳上有着无数的缝隙,可能被有心的人给钻了――因为缺少强大的敌对势力,生于安乐的秦国边墙之后,本来就没有什么纵深防御,现在他这么一把大军调到一条线上,后方就更加空虚了。</p>

李牧当然不知道秦国北方防御已经做出了如此的调动,如果他知道了,也就不会做出屠城这种会流下骂的不仁之策,同是也是以牛刀宰鸡的吃力之计,而是直接攻一下城又陷他城――如此也可搅得秦国北方不得安宁,把走投无路的戎人给引回来。</p>

如果说现在的上郡是一个快要坏了的鸡蛋,那李牧要做的,只是在蛋壳上敲出一个洞,钉后只等戎人这只饿得快死的苍蝇来叮就成了――可是李牧却因为在大胆行动之余,又太过慎重,非要再在这颗秦国的危卵里边再搅上一搅。</p>

赵军行动大胆而小心,秦人防御疏忽而大意,而戎人求生之愿又是急切而紧迫,似乎这一切都来得太巧了――赵括一点一滴的改变着历史的进程,似乎这一切的一切累积到了这一时一刻,这一城一地,要来个暴发一般。</p>

***</p>

边城的傍晚还是如往昔一样的平静如画,今天的斜阳特别的红,赖在天边老不下去。城将终于巡城一遍,完成了他一天的职守,一面在心中唉叹自己虚度了时光,一面又庆幸自己能在这乱世之中安享太平。他吩咐部下按时闭门,便丢下懒洋洋几个立在城头门前的兵士,也如别的城中军民一样,准备填饱了肚子好睡觉。</p>

</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