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棋人物语> 第四百四十五章 论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四十五章 论道(2 / 2)

“呵,乖女儿,回来啦?”睁开半闭的眼睛,廖炳坤慈祥地笑道。</p>

“嗯,您怎么又上来吹凉风!万一着了凉怎么办?!”廖井丹嗔怪道,关切之情溢于言表。</p>

“呵呵,刚上来没一会儿,我又不是泥捏的,哪儿那么容易就着了凉。”廖炳坤笑道——大概也只有在自已这个宝贝女儿面前,他才会用这种类似于央求式的语气解释吧?</p>

“不信!哼,骗我!”伸手摸了一下儿小桌上的茶壶,感觉茶壶的温度不高,拿起茶壶晃了两晃,里边的茶水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廖井丹把脸一沉,不满地叫道。</p>

“呵呵,真的,真的只有一会儿,不信等会儿你可以去问你表嫂......,呃......,这位年轻人是谁?是你说的那位客人吗?”廖炳坤笑着哄装做生气的女儿,一转脸,发现站在不远处的王仲明,于是向廖井丹问道。</p>

“对,就是他。仲明,你离那么远干嘛,我爸又不是老虎,不咬人的。”这一招偷梁换柱使的正是时机,廖井丹忙着把王仲明引见给自已的老爸,暂时也就忘了晒台吹风的事儿了,招手示意,让王仲明走近一点儿。</p>

你老爸不是老虎,那谁的老爸会是老虎呢?王仲明心里想到,脚下移动,来到躺椅近前,”廖董事长,您好。”</p>

廖炳坤从躺椅上坐了起来,一双眼睛上下打景着王仲明,脸上带着笑意,“呵,你又不是银海集团的职工,这里也不是银海集团的办公区,叫董事长干嘛,显的那么的拘谨。直接叫伯伯好了。”</p>

这倒也是,非正式的场合叫正式的称呼,不仅廖炳坤听的别招,王仲明叫着也觉得别扭,“廖伯伯,您好”。王仲明重新叫过,气氛果然变得轻松了许多。</p>

“呵,这就对了,小王是吧?”廖炳坤笑着点头问道。</p>

“对,我叫王仲明。”王仲明答道——感觉上,这位廖董事长的确很和蔼,比想象中要好相处的多。</p>

“嗯,不错,不错。”廖炳坤是连连点头,也不知道他是在说对方的态度不错,还是说这个人不错。”</p>

“呵呵,大老远的麻烦你跑过来,很过意不去呀。来,站着干嘛,坐下来。”指着桌子另一边摆着的椅子,廖炳坤吩咐道。</p>

椅子只有一张,王仲明望向廖井丹,拿不定主意自已是不是该坐。</p>

“我爸让你坐你就坐呀。”廖井丹嗔怪地催道,似是觉得王仲明太过拘谨。</p>

“呃......,那你呢?”自已坐,让廖井丹站着,王仲明觉得有点儿不太妥当,迟疑问道。</p>

“我你就不用管啦。你先坐,我去叫人再搬把椅子过来。”廖井丹说了一声,便快步进屋,离开了晒台。</p>

廖井丹离开,晒台上只剩下王仲明和廖炳坤两个人,王仲明只好坐下,感觉到廖炳坤还在仔细地打量着自已,虽然是和蔼有加,但总感觉那柔和的目光中似乎有着别的什么东西,让人里有种忐忑不安的感觉。</p>

一低头,看到小圆桌上放着的线装书,“您在看《道德经》呀?”,王仲明找话问道,这样可以让紧张的精神放松一些。</p>

“是呀,闲来无事,随便翻翻,打发时间罢了。”廖炳坤笑道。</p>

“呵,您谦虚了,这本书纸页古旧,应该是有许多年头了,但装订用的线却还很新,似是最近才订上去的,这种情况是反复阅读才能造成,由此可知,您应该是对《道德经》有深入研究才对。”王仲明笑道。</p>

“......,呵呵,你的心思很细嘛?”廖炳坤略感吃惊,看出那是一本旧书不难,难的是通过装订用的线断定是自已经常翻阅的结果,这就不简单了。</p>

“哪里,只是平时也喜欢读书,多多少少有些常识罢了。”王仲明笑笑答道。</p>

“哦,你也喜欢读书?呵呵,这是个好习惯,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读书的人已经很少了,什么上网呀,打游戏呀,看电影呀,泡吧呀,蹦迪呀,可以玩的东西太多了,能够踏踏实实坐下来读读书的,不容易呀。对了,你喜欢读书,那《道德经》看过没有?”廖炳坤感叹一番后问道。</p>

“读是读过几遍,只不过这本书的内容博大精深,阅历不到,能够真正领悟的东西太少了。”王仲明谦虚的答道。</p>

“呵呵,那倒没关系,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般的图书尚且如此,何况是这被称为‘道家至宝’的经典之作呢。而且,领悟与否,重点在于自身的想法,只要自已能够连贯前后,使其顺理成章,那么是不是和旁人理解的是否相同又有什么关系呢?”廖炳坤笑道。</p>

“伯父所言极是,晚辈受教了。”从这番言论中,王仲明看出对方是一个思想豁达,胸怀大度之人,于是心悦诚服地感谢道。</p>

“呵呵,你也别急着给我戴高帽子,所谓学无先后,达者为师,你说自已领悟的太少,实际却未必如此,就好象围棋,论起棋龄,我至少比你要多十几年,但下起来就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你说是不是?”廖炳坤笑着问道。</p>

“呵。”王仲明会意一笑,这倒的确确不是客套,听廖井丹说,她爸连她的四子关都过不去,其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p>

“既然读过《道德经》,你觉得‘道’到底是什么呢?”借着这个话题,廖炳坤考究起王仲明了,所谓观其言,知其行,通过一个人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可以衡量出这个人的知识,品德,性格,好恶乃至于能力,在对集团中层领导的升级面试考核心中,他就曾经使出过这一招,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p>

“‘道’这个词,在《道德经》中是一种客观规律的描述,是反应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特有现象,春来暑往,草木荣枯,生老病死,乃至于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有其客观规律的存在。规律有很多种,有些是独立而行,有的是交织其间,互相影响,而‘道’,则是其最基础,最根本的存在,世间万物,都要依照‘道’的规律去运行,就类似于各种法律法规条令之于宪法的关系,虽万变,但不得离其宗......”</p>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合乎自然的运行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条件成熟了,就成长发芽,条件不成熟,就要顺应天理,等待条件的完备,强行改变,有时固然可以得到暂时的利益好处,但时间一长,往往可能得不偿失,因小而失大,就象寓言故事中讲的那样,一只鸡每日下一个蛋,主人嫌慢,于是杀鸡而取卵,结果自然是蛋没了,鸡也没了......”</p>

“......所以,老子才会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要无为而治,顺势而为,不过就我看来,这样的想法有些太过‘理想国’的意味,因为其前提是所有的人都按着‘道’来行事,其最后的结果自然也会是最理想的结果。然而问题在于,那种理想中的状态在现实中是永远不会存在的,实验室中得出的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p>

“......因此,我倒觉得,在实际应用问题上,‘道’更应该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告诉你应该向哪个方向去,但绝不可以把灯光发出来的光线视做唯一的路线,因为,在这光线所指引的方向上,也许有高壑深沟,也许有激流险滩,不顾实际情况而盲目的走下去,或许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已经倒在前行的路上。理论上,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近,但碰上堵车,或许拐个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道’失去了作用,而是正应验了《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被语言所描述出来的道理,便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理,道不变,又是时时在变,规律不是唯一的,但规律却是永恒的,坚信会变为执着乃至偏执,怀疑会导致迷盲乃至迷失,一言以蔽之,‘道之为物,存于一心,心之所变,道之所亡。”(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