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宗看到这道奏折,一时也不好马上驳回,因此上便压了下来。
其实当时在《梦溪笔谈》问世后,受到学界的极大重视,不久即被刊刻印行,这一点理宗也是很清楚的,而沈括当时也曾任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但事到如今,理宗也只有暂时压下奏章,并且通知李不伟尽快开课,也许这批人听了李不伟的讲课后会有所改变。
李不伟得知此事,倒不觉什么,其实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只是李不伟还不太清楚梦溪笔谈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因此李不伟一回家,便翻开大百科全书。此时他的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已用完了,因此李不伟只有在书上翻着看了。
等到李不伟查到〈梦溪笔谈〉这一节时,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这套巨著仅仅是在几十年前才完成编写,此时沈括已逝世一百多年,但笔谈中所讲的科学知识却已是当时最新的,李不伟再细看下去,心中更加震惊,对沈括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大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沈括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古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李不伟震惊之余,又继续看了下去。原来沈括在24岁时曾任沭阳县主簿,当时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后来他还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到了中年,沈括还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设,为了治理汴河,沈括亲自测量了汴河下游从开封到泗州淮河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势。他采用“分层筑堰法”,测得开封和泗州之间地势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这种地形测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方面的差,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创举。仅仅四五年时间里,就取得引水淤田一万七千多顷的显著成绩。在对地势高度计算时,其单位竟细到了寸分,可见,沈括的治学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李不伟看到此处,不禁有些呆了,心想宋朝时竟然能将海拔位置计算到寸的精度,这简直是不可想象。再往下看,却见书中还介绍道:
沈括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后来元朝郭守敬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沈括的改进基础上产生的。漏壶是古代测定时刻的仪器,沈括对漏壶也进行了改革,他把曲筒铜漏管改做直颈玉嘴,并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壶体下部。这样流水更加通畅,壶嘴也坚固耐用多了。此外,沈括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而且改进了测影方法。沈括在《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详细说明改革仪器的原理,阐发了自己的天文学见解。沈括对磁学的研究成就卓著,他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在光学方面,沈括通过亲自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象、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此外,沈括还剪纸人在琴上做过实验,研究声学上的共振现象。在化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出任延州时候曾经考察研究漉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首先创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他已经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还预料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远见已为今天所验证。另外,“石油”这个名称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在《梦溪笔谈》中有关“太阴玄精”,“石膏晶体”的记载里,沈括形状、潮解、解理和加热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区分出几种晶体,指出它们虽然同名,却并不是一种东西。他还讲到了金属转化的实例,如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变成铜的物理现象。
沈括在数学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他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通过对酒店里堆起来的酒坛和垒起来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体积的研究,提出了求它们的总数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隙积术”,也就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沈括的研究,发展了自《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问题,在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研究的方向。此外,沈括还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这就是“会圆术”。这一方法的创立,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许多卓越的论断,他正确论述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漳水、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当他察访浙东的时候,观察了雁荡山诸峰的地貌特点,分析了它们的成因,明确地指出这是由于水流侵蚀作用的结果。他还联系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貌特点,做了类似的解释。他还观察研究了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类似竹笋以及桃核、芦根、松树、鱼蟹等各种各样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
后来,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为古代地图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括对医药学和生物学也很精通。他致力于医药研究,搜集了很多验方,治愈过不少危重病人。同时他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也十分广博,并且能够实际出发,辨别真伪,纠正古书上的错误。他曾经提出“五难”新理论;沈括的医学著作有《良方》等三种。现存的《苏沈良方》是后人把苏轼的医药杂说附入《良方》之内合编而成的。
……
《大百科全书》中对沈括及其著作还有其它说明,李不伟更多关心的却是科技方面的知识,待看到此处,李不伟对沈括与《梦溪笔谈》已是大概了解,只是他一时没有想到宋朝时的科技竟然已发展到如此地步,而沈括所研究的学科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内容之精,让李不伟大为震撼,心想自己如不是从现代带来一套《大百科全书》,虽然比起常人要略为懂得多一些,但要比起沈括这等全才来说,相差得何止是十万八千里。
李不伟一时为沈括的事迹与知识所震惊,他此时已是激动难耐,只觉得胸口中压抑着一股力量必须要爆发出来,他忽然忍不住想放声大笑,谁知刚一开口竟然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周依依等人闻声赶来,见李不伟神情有异,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何可,又不敢相劝。李不伟大哭了一阵,突然又觉得庆幸自己来的正是时候,此时沈括的学术著作刚出版没多久,再加上宋朝的科技与加工工艺超出自己想象太多,如此一来,以后许多科学研究要进行起来就容易多了,有朝一日自己终究要超过沈括对科技的贡献,想到此处,他突然又放声大笑起来。
周依依见李不伟先是大哭,忽然又是大笑,一时惊得呆了,站在一旁手足无措。过了一会,李不伟已恢复了平静,他见周依依如此神情,知道是被自己刚才吓着了,连忙走过去说道:“依依,我没事,只是看了一些东西后有些激动。”
周依依听得将信将疑,又待了一会,也未见李不伟有何异常,她这才放下心来。
李不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道:“这姓范的既然要与我为难,甚至还搬出了《梦溪笔谈》来,那我明日便要前去会会此人了。”
(注:此章过于yy,但为了故事的情节,主角必须得逞。通常需要好几章来写此事,但本书不以此为主,便使用快速法,让主角一次成功。另,建议大家注意一下文中所写的《梦溪笔谈》,其实宋朝时技术发展得很厉害,并不似人们想象的那样,以为古代的工艺与技术什么也干不成)<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