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伟这次没有直接去枢密院,而是去了左丞相郑清之的府上。理宗即位初期,郑清之时任枢密使,后来又升为左丞相,同时知掌枢密院。当然,这也是有其原因的。宋理宗赵昀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功臣,就是史弥远与郑清之了。
三日前,李不伟查阅档案学与情报学的资料,完全是因为临安大学出了差错所致。后来,他又整理出近千页的资料并保存在电脑中,将其重新编辑,再缩小字体选择为隶书,此时使用超小字体,大约只要150多页便可全部打印了。但李不伟并没有直接打印出来,而是自己先默记了一些主要内容,又让周依依抄了一些条目,心想等见到枢密使后再与其商议,倘若事情不成的话,也不用浪费八十多张打印纸与墨水了。
有时候,一个人在做决定时,往往会一时冲动,又或是受了某些事情的启发,从而觉得自己的作法极为正确。李不伟当时也是如此。但是在他开始整理这些资料的第一天晚上,便已有些退却的打算,不过好在又咬牙坚持了下来,心想万一到了明天想法变了,岂不是还要再从头开始整理?就这样,一直到了第三天,所有的资料也大概整理了一遍,李不伟终于心里有了底,决定与枢密院商议一下档案与情报的事。然而,李不伟刚一进屋,又有些后悔了。因为他忽然觉得自己此时的做法有些过于追求完美,如此的话,恐怕自己这一辈子将永无宁日了。他决定临时改变一下主意。
郑清之对李不伟极为客气,毕竟皇家实验室在众臣心目中的地位今非昔比。
然而李不伟说了半天,却始终是些兵器制造,又或是些火炮材料供应与火药生产之事。郑清之听了倒也不觉得意外,因为这些事情都是目前的重中之重。二人又聊了半晌,李不伟终于道:“郑大人,其实我这次前来,还有另一件事需与大人相商。前段时间,我曾看到过史将军写的一本炮兵排兵布阵的册子,因此一时心血来潮,便将此事仔细地考虑了一番,终于有一些想法,这便是军队的战术与战略了。”郑清之忙道:“李大人对于作战有何想法,还请说来。”
本来,李不伟从未与众人谈及太多关于作战的话题。虽然他以前也曾向史冀与赵范等人说起一起火炮的行军、布阵时要注意的事项,但大部分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尽管如此,因为李不伟名声在外,而且各式火炮又是他的创意,因此他这一说,郑清之自然要好好考虑一下了,万一从李大人口中讲出什么有价值的话来,对于大宋军队又会是极大的改进。
李不伟道:“其实也没什么太多的内容,就是些兵种的配合,以及布阵、攻防转换、埋伏战、遭遇战、阵地战之类的。这些内容各位将军肯定也知道一些,只是如今既然准备将各式火炮与机关弩在大宋军中广为配备,因此原先的战术也要有些变化了。例如以往对付敌军骑兵冲锋时的一些策略,就与以往大不相同了。”
李不伟如此一说,郑清之已明白过来,道:“李大人言之有理。其实在此之前,史、赵两位将军也曾有过类似提议,而且史将军还将那本册子与兵部宣大人进行了商议,终于有了最终的决定。这便是,等各式火炮都造出一定数量之后,再由火炮营与弩车营相互配合,配以各种步兵、骑兵、散弩兵,从而实现不同兵中间的协调配合。”李不伟点头道:“史将军的那本册子所写的一些战术极为实用。但是郑大人是否想过,有朝一日大军挥师北上,必定是几路并进,而且每一路又会分出若干分队。如此一来便需要十多名,甚至几十名掌握新式火炮战术的将官。以目前的这些小册子,恐怕一时难以凑效。”郑清之听得沉吟不语,其实此事枢密院也曾想过多次,有几次甚至差点要找到李不伟商议此事,但几位将军自认为胸有成竹,因此枢密院也就将此事暂时放了下来。如今李不伟再次提及,郑清之又怎能不仔细考虑一番?又过了片刻,郑清之道:“李大人既然如此说来,想必已有了解决的办法?”李不伟道:“倒也不是什么解决的办法,而是我最近思路重新整理了一番,终于又有所收获,这才准备与郑大人商议一番。”郑清之忙道:“李大人有何高见?”
李不伟道:“虽然目前的迫击炮只有几十门,机关弩也刚刚定型,正准备批量制作,而神武一号与神武二号火炮更是尚未开始制造,但是用不了多久,几台重型机械只要开始运作,火炮的数量必定大增。如此再过上几月,又有更多的冶炼、锻造、铸造、加工设备投入使用,火炮已足够装备沿江防线的步兵使用了。眼下已有两家火炮厂,一家机关弩厂,到了今年秋天之时,又会有另一家火炮厂在兰溪成立,而炮弹厂则有七家之多。皇家实验室的学者做了一个预测,到了明年夏天的时候,大宋军中将有迫击炮两千多门,炮弹十六万余发;各式神武大炮六百余门,炮弹三万余发;机关弩九百台,而弩箭则近百万支。”郑清之听得吃了一惊,虽然他也曾得到这些数字,但如今李不伟亲口说来,给人又是另一种感觉了。又听李不伟继续道:“既然大宋有了如此多的火炮与机关弩,想必以往的战术思想就要发生一些变化了。受此影响的还有后勤补给、医疗、兵器管理等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行军布阵了。”郑清之听得不语,其实李不伟这番话他早已考虑过多次,只是目前大宋军中已有现成的后勤与医疗机制,虽然众人也觉得该做些调整,但并没想着要马上加以改变。如今李不伟既然已提了出来,郑清之又有些犹豫了,沉吟半晌,道:“以李大人之见,是否要将已有的一些军队体制加以改变?”李不伟摇头道:“郑大人误会了。军队的体制如何变法,那是兵部与郑大人的事,我又怎会多言。只是既然大战在即,就应该将一些战术思想与策略,全面讲与前方的将士,尤其是那些领兵作战的军官。不过,涉及到知识的讲授,我忽然又想起一个办法,郑大人何不参考临安大学的模式,也成立一个类似的学府呢?”
郑清之听得暗暗吃惊,心道:此事兵部早已提过多次,而且枢密院众人也极力赞成,没想到临安大学的李校长竟然也说出同样的话,看来此事须得早日定夺。又想了一会,郑清之道:“李大人的意思是再成立一所与军事有关的大学?”李不伟点头道:“正是。这所大学可以叫做国防大学,或是临安军事大学,又或是大宋军事学府。至于所讲授的内容,则有军事教育、训练、管理、医学、补给。兵种则可分为步兵、炮兵、工兵、执法兵、骑兵等等。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门新学科,那便是情报学了。而与情报学相关的,又有档案管理等一些学科。至于参加学习的人员,可以是一些在位的将官,也可以加入其它合适的人选。最重要的是,只有成立了专门的军事学府,才能保证大宋的军事人才源源不断,为以后的若干年提供充足的人才准备。至于这学校的校长么,也只有一人能担任了。”
郑清之听得微微点头,心想这军事大学的校长一职,看来也只有枢密院中人担任了,李大人倒也不糊涂。正如此想着,又听李不伟笑道:“只是不知道皇上是否愿意收那么多学生了,毕竟皇上担任了校长一职,这所大学出来的可都算是天子门生了。”
郑清之听得一愣,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亏我刚才没有说什么,否则此事传了出去可是不妙。这学校出来的自然都是带兵之人,手握大宋的兵权,又怎能全部是我的学生?看来校长一职,非皇上莫属了。想到此处,郑清之忽又站了起来,走到书桌旁拿起一本册子,道:“李大人,其实也有人提出过类似的想法,并且已写成了册子。虽然其中所讲的不如李大人刚才谈及的那般详细,却也实是不可多得。李大人不妨过目。”
李不伟接过刚看了封面上的几个大字,顿时吃了一惊。又听郑清之道:“写此书的人名叫杨连胜,时任孟珙将军副将,也是太后的侄孙……”
……
此时,徐超已在门外等候多时,终于见到李不伟与郑清之走了出来。
与郑清之告别之后离开不久,徐超在车边悄声道:“大人,临安府传来消息,前几日临安大学的那几人已有了消息。再过上七八日,便会有消息从颖州与福州返回。”李不伟点了点头,心想:此事若不是发生在临安大学,恐怕至少也要拖上几个月,又或是根本无人过问。如今临安府既然如此重视,看来临安大学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了。
郑清之送走李不伟之后,又返回书房,将那本册子小心地放回原处。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有十个大字:论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