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 第74章 立身要正?(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4章 立身要正?(2)(2 / 2)

武则天当上女皇帝后,日思夜想由谁来继承她的大业。唐中宗虽是她的亲生儿子,又赐了武姓,但他毕竟是李唐王朝的后代。如果将她的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册立为太子,但又恐两人不具备品德和才能,不可能成为贤明君主,更担心李、武两姓不能共处。武承嗣在武则天改唐为周后,也确有想当太子的念头。武则天对此也犹豫不决。狄仁杰趁此机会,想说动武则天还政于中宗。狄仁杰说:太宗皇帝枪林箭雨,九死一生,平定了天下,创立大唐基业,传给后世子孙。先帝驾崩时,把两位皇子托付给陛下。陛下现在打算把天下移交给别人,这恐怕有违天意。况且,姑妈与侄儿,亲娘与儿子到底谁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社付姑于庙也。”4提醒武则天如果立武三思继位将来会得不到祭祀。狄仁杰还进一步对武则天说:“依臣看,天意和百姓都没有厌弃唐朝。匈奴犯边,梁王武三思公开募勇士,一个多月还没有招足一千。后来,庐陵王出面招募,不到十天,就有五万人报名。由此可见,继承皇位非庐陵王莫属!”这些话深深触动了武则天,于是“后然之。更令太子舍龙门。具礼迎还,中外大悦”。

复立中宗是武则天晚年的一项最明智的政治举动。因为它保证了唐王朝的和平和稳定的承续,也保证了正在发展中的唐王朝社会经济继续保持发展的趋势。如果当时不是这样做的,而是立武氏继位,那么武则天之后的朝廷内外李姓和武姓及其追随者们必然会进行一场残酷而激烈的争夺战,定会血流成河,中国一定要陷于一场惨烈的政治灾难之中。那样,还会有繁荣的唐朝吗?还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吗?狄仁杰在这个问题上所起的作用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的。没有狄仁杰的合情合理的劝谏,武则天会作出什么样的决定,人们是很难判断的。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是,我们假定没有狄公的劝谏,武则天做出了另外的决定,那中国的历史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由此也可以看出,良相对于政治的极端的重要性。

狄仁杰,一位大众心目中的神判官、清官,然而它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良相。

四、勇担责任、知过即改的高恭之

处世谨慎,为官清廉,这是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原则。若出现了问题,首先要检查自己,敢于承担责任。做官之人本来就集权责为一身,为官者不能只行使权力而不愿承担责任。要敢于面对实际情况,勇于承担自己失误造成不良后果的责任。只有认清不足并在未来的事务中加倍学习,才会更好地把握未来,把握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并承担责任是明智之举。

【推荐下,咪咪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iiread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魏有高恭之,字道穆,世人不称呼其名而称呼其字。高恭之潜心攻读经史,增长学识,在交友中非常慎重、挑剔,不是名流,不是俊才,便不与之往来。高恭之志向很高,常对别人说:“人生一世,应发奋立行,贵在被当世所知,否则就该退居江湖,砥节砺行,自求发展。”高恭之这样说,也这样做,时时寻求机遇,努力使世人认识自己,做一番事业。适逢御史中尉元匡选拔御史,高恭之不失时机,毛遂自荐,以书信向元匡表明心迹,言辞恳切,行文优雅,元匡对道穆早有耳闻,见信后更加赏识,遂选用为御史。

御史为历代王朝中专司弹劾纠举的监察官员,责任重大,为官不易。元匡识人,道穆亦不辜负元匡的知遇之恩,上任伊始,大刀阔斧,该纠则纠,当查就查,毫不手软,也不管什么权贵豪强,概不避让。为此,高恭之深得元匡信赖,御史台中的事情,无论大小,常参与其间,为元匡出谋划策。高恭之曾向元匡进言说:“古人有言:惩治一人,当使万人震慑,擒贼先擒王,豺狼当道,不问狐狸。明公肩负国家重任,应竭尽全力让天下人知法守法。”元匡对此深表赞同。(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